《教育研习》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部门: 体育学院 编制人:李 伟、王 鹏
编制时间:2022年4月 审定人:蔡 龙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 |
教育研习 |
英文 |
Educational Research |
课程代码 |
106151006 |
课程性质 |
教育实践 |
课程学分 |
1 |
课程学时 |
2周 |
适用专业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课程组负责人 |
李伟 |
课程简介 |
教育研习是我校师范生必修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生实现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综合素养可持续提升的必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
|
|
|
|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内容 |
课程目标1 |
能够在教育见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体育教育现场教学情况,并将所学科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体育教育等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整合,初步掌握教育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
课程目标2 |
树立德育为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对于综合育人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定的思考,能结合实际教学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等育人活动,能够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
课程目标3 |
能够通过教学案例观摩、教育调研等多种成果研讨,树立自我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备创新意识。 |
课程目标4 |
理解与他人合作的价值,形成团队协作精神,并掌握沟通合作的方法,能够在教学实践研讨环节中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4.教学能力 H |
4.2[教学实施]熟悉体育教育课程标准,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有效解读;能够基于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熟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教学技能;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 |
课程目标1 |
4.3[教研能力]能够应用体育教育创设学习环境、开发学习资源;了解体育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范式和流程,能够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获得较为有效的研究成果。 |
6.综合育人 H |
6.1[学科育人]理解体育教育学科的育人价值;熟悉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健全人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规律,初步掌握在学科教学中的育人途径与方法。 |
课程目标2 |
6.3[实践育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并能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 |
7.学会反思 H |
7.1[终身学习]具有自我发展意识,能够关注国内外教育数字化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制定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以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
课程目标3 |
8.沟通合作 H |
8.2[合作意识]了解中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具有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有参与小组、信息分享、互助激励、促进创新的经验。 |
课程目标4 |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关系表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4 |
毕业要求5 |
毕业要求6 |
毕业要求7 |
毕业要求8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5.3 |
6.1 |
6.2 |
6.3 |
7.1 |
7.2 |
7.3 |
8.1 |
8.2 |
8.3 |
目标1 |
|
|
|
|
|
|
|
|
|
|
H |
H |
|
|
|
|
|
|
|
|
|
|
|
|
目标2 |
|
|
|
|
|
|
|
|
|
|
|
|
|
|
|
H |
|
H |
|
|
|
|
|
|
目标3 |
|
|
|
|
|
|
|
|
|
|
|
|
|
|
|
|
|
|
H |
|
|
|
|
|
目标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 |
|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序号 |
研习任务 |
研习目的 |
教学方法 |
主要内容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师德体验研习 |
体会教师工作的苦与乐,理解中学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反思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
教育叙事 |
指导教师个案研习,并完成师德体验方面的教育叙事1篇 |
目标2 |
2 |
教学工作研习 |
通过中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
观察、访谈 |
1.关于一节公开课的教育叙事1篇; 2.结合课例课标研习;结合备课文本研习;课例案例研习,并完成1篇课例案例分析。 |
目标1 目标2 |
3 |
班级管理研习 |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体会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和意义,掌握与学生、家长等沟通的方法 |
观察、座谈 |
1.班级管理案例研习; 2.特殊学生个案研习。 3.选择一项案例, 撰写分析报告或 小论文1篇。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
4 |
教研工作研习 |
在教研工作中,学会并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理解与他人合作的价值,形成团队协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当中并获得良好的合作学习体验。 |
观察、体验 |
对教育研习进行总结,完成研习手册。 |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细则
(1)教育研习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定,考核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四个等级划定;见习总成绩换算成五级制标准为:优秀:90—100分、良好:70—8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2)教育研习成绩由综合研习材料准备、研习过程表现和研习结果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研习材料准备占10%,研习过程占80%,研习结果占10%。学生需在研习课程结束后提交研习报告。
考核项目 |
教育研习考核标准 |
分值 |
研习准备 |
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研习方案,准备公开课录像、课后反思、教学后记、案例材料、实习体会等研习材料。 |
10 |
研习过程 |
教育研习实践内容完整、思路清晰、表达充分 |
10 |
在研习中,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讨论。 |
10 |
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提炼观点 |
30 |
各研习材料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充分、语言流畅 |
30 |
研习结果 |
研习报告格式规范、层次清晰,内容不空洞,实践反思效果明显。 |
10 |
六、课程成绩与课程分目标评定的权重关系
成绩项 目标 |
研习准备(10%) |
研习过程(80%) |
研习结果(10%) |
各课程目标 达成度评价方法 |
课程目标1 |
25% |
30% |
30% |
分目标达成度=(各成绩项课程目标得分/各成绩项课程目标总分)×(各成绩项权重)之和。 |
课程目标2 |
25% |
30% |
30% |
课程目标3 |
25% |
20% |
20% |
课程目标4 |
25% |
20% |
20% |
七、课程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
评分标准 |
90-100 |
70-89 |
60-69 |
0-59 |
优 |
良 |
及格 |
不及格 |
课程目标1 |
独立设计并实施一项教育调查研究,展现出知识整合能力;熟练掌握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能够提出创新的研究问题;能够运用体育教育有效地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深入的分析。 |
设计并实施教育调查研究,合理整合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能够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能够使用体育教育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结构清晰的研究报告,具有一定的分析深度。 |
能够参与设计和实施教育调查研究,基本整合所学知识;理解教育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基本的研究问题;能够使用体育教育辅助数据收集和分析;撰写基本的研究报告,内容较为完整。 |
无法独立设计或实施教育调查研究,专业知识整合能力不足;对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理解不深入,无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无法有效使用体育教育,研究报告质量低下。 |
课程目标2 |
能够主动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展现出育人理念理解;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教育热情,能够有效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教育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开展多样化的育人活动。 |
能够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一定的育人理念理解;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教育热情,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教育问题;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开展育人活动。 |
能够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育人理念理解一般;在小组活动中有一定教育热情,能够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够参与实际教学中的育人活动。 |
很少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育人理念理解;在小组活动中缺乏教育热情,无法运用批判性思维;无法参与实际教学中的育人活动。 |
课程目标3 |
能够主动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展现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多种成果研讨,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法或理念;展现出对教育改革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
能够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有一定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参与成果研讨,对教学方法或理念有一定的见解;展现出对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解和创新尝试的能力。 |
基本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动态,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能够参与成果研讨,对教学方法或理念有基本的理解;展现出对教育改革的初步理解和尝试。 |
对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了解不足,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无法参与成果研讨,对教学方法或理念缺乏理解;缺乏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
课程目标4 |
能够有效领导团队,展现出卓越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研讨中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团队合作;能够协调团队成员,解决冲突,推动项目进展。 |
能够有效参与团队合作,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研讨中提出有益的意见,支持团队合作;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
能够参与团队合作,有一定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研讨中提出基本的意见,参与团队合作;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基本的沟通和协作。 |
难以参与团队合作,沟通和协作能力不足;在教学实践研讨中无法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团队合作贡献有限;无法有效与团队成员沟通,难以解决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