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见习》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部门: 体育学院 编制人: 李 伟、王 鹏
编制时间:2022年2月 审定人: 蔡 龙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中文 |
教育见习 |
英文 |
Educational Probation |
课程代码 |
106151005 |
课程性质 |
教育实践 |
课程学分 |
1 |
课程学时 |
2周 |
适用专业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
课程组负责人 |
李伟 |
课程简介 |
《教育见习》是面向体育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的集中实践性课程。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走进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现场,熟悉和了解中小学学校教育实践,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有利于师范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师范生从事教育调查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
|
|
|
|
|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具体目标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内容 |
课程目标1 |
了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的师德规范、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增强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感。 |
课程目标2 |
了解体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力。 |
课程目标3 |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和教学、后续教育实习有序进行打下扎实基础。 |
课程目标4 |
了解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够逐步提高与学生、同事、家长沟通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支撑的毕业要求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1.师德规范 7.学会反思 |
1.3[依法执教]遵守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律法规,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与要求,能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关的道德失范问题,立志以“四有”好老师作为职业发展目标。 |
课程目标1 |
7.1[终身学习]具有自我发展意识,能够关注国内外教育数字化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制定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以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
4.教学能力 6.综合育人 |
4.1[教学理论]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化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
课程目标2 |
4.2[教学实施]熟悉体育课程标准,能够综合运用体育学专业知识对教材进行有效解读;能够基于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掌握重难点教学策略,熟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教学技能;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 |
4.3[教研能力]能够应用体育创设学习环境、开发学习资源;了解体育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范式和流程,能够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获得较为有效的研究成果。 |
6.1[学科育人]理解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熟悉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健全人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规律,初步掌握在学科教学中的育人途径与方法。 |
5.班级指导 6.综合育人 |
5.1[德育理念]树立德育为先理念,重视思想引领,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熟悉中学德育的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 |
课程目标3 |
5.2[班级管理]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承担班主任工作,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初步具备发现和解决中学生常见学习与行为问题的能力。 |
5.3[心理健康]了解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能够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
6.3[实践育人]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文化建设、主题活动、社团活动等进行综合育人的初步体验,并能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 |
8.沟通合作 |
8.2[合作意识]了解中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具有合作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有参与小组、信息分享、互助激励、促进创新的经验。 |
课程目标4 |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关系表
课程目标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毕业要求3 |
毕业要求4 |
毕业要求5 |
毕业要求6 |
毕业要求7 |
毕业要求8 |
1.1 |
1.2 |
1.3 |
2.1 |
2.2 |
2.3 |
3.1 |
3.2 |
3.3 |
4.1 |
4.2 |
4.3 |
5.1 |
5.2 |
5.3 |
6.1 |
6.2 |
6.3 |
7.1 |
7.2 |
7.3 |
8.1 |
8.2 |
8.3 |
目标1 |
|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标2 |
|
|
|
|
|
|
|
|
|
H |
|
|
|
|
|
|
|
|
|
|
|
|
|
|
目标3 |
|
|
|
|
|
|
|
|
|
|
|
|
H |
|
|
|
H |
|
|
|
|
|
|
|
目标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教学要求与教学要点
序号 |
知识模块(章节) |
教学要求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课程思政融入点 |
1 |
教学观摩 |
1. 通过现场观摩或网络远程观摩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或班会的组织与实施,重点研究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特点,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2. 协助班主任参与班队常规管理,以及与个别学生谈话、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 |
通过对中学体育课堂或班会活动的现场观摩或网络远程观摩,学习并理解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方式,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通过参与班队常规管理,学习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以及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 |
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课堂教学,从而捕捉到师生的教与学特点。 |
通过观摩和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思想道德的培养。 |
2 |
教学视频录制 |
任选一节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制作教学课件,并录制十分钟的教学视频,要求教学过程完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复习回顾、新课讲授、教学反思等。 |
教学视频内容的设计和录制 |
如何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
针对专业特点,强调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行为准则。 |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序 号 |
知识模块 (章节) |
教学内容(知识点) |
教学方式 |
学时 |
支撑的课程目标 |
1 |
教学观摩 |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或班会的组织与实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班级常规管理,与个别学生谈话、家长沟通的方法。 |
现场教学 自主学习 案例教学 直观演示 |
1周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
2 |
教学视频录制 |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
自主学习 讨论法 |
1周 |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
五、考核内容
(1)教学观摩
通过现场观摩或网络远程观摩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或班会的组织与实施,重点研究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特点,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协助班主任参与班级常规管理,以及与个别学生谈话、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教学观摩学时数不得少于4节。
要求学生: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参与教学观摩,并填写教学观摩记录表和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2)教学视频录制
任选一节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制作相应教学课件并录制十分钟的教学视频,要求教学过程完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复习回顾、新课讲授、教学反思等。
要求学生:上交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10分钟左右)。
六、考核方式与评价细则
课程考核主要由教学观摩成绩、教学试讲视频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构成。
(1)教学观摩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教学观摩记录给出。
(2)教学视频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30%)、教案(30%)和录制的试教视频(40%)给出相应的成绩。
(3)平时表现成绩: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见习参与考勤签到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4)见习总成绩为100分制。教学观摩成绩占40%,教学视频成绩占40%,平时表现成绩占20%。
根据以上成绩评定,教育见习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划定;见习总成绩换算成五级制标准为:优秀:90—100分、良好:70—8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
评价环节 |
分值比例 |
评价标准 |
|
|
教学观摩(100分) |
40% |
优(90-100) |
能完整且规范记录教学环节,详细表述对应的教师与学生活动,全面评价各教学环节,思考题回答逻辑清晰且能灵活运用相关教学理论。 |
|
良(70-89) |
能完整记录教学环节,表述对应的教师与学生活动,评价各教学环节,思考题回答逻辑清晰且能运用相关教学理论。 |
|
中(60-69) |
较为完整记录教学环节,简单表述对应的教师与学生活动,简单评价各教学环节,思考题回答逻辑清晰,教学理论运用不足。 |
|
差(0-59) |
不能完整记录教学环节,不能完整表述对应的教师与学生活动,各教学环节评价不到位,思考题回答逻辑混乱,没有运用教学理论。 |
|
教学试讲视频(100分) |
40% |
优(90-100) |
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规范,结构完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设计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互动环节,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清楚,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
良(70-89) |
教学设计方案撰写较为规范,结构较为完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学课件内容较为丰富,图文结合,能够表达教学内容,设计有一些互动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视频画面较为清晰,声音较为清楚,教学过程较为完整,教学方法较为得当,能够传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
中(60-69) |
教学设计方案撰写基本规范,结构基本完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学课件内容较为简单,图文结合,能够表达教学内容,设计有一些简单的互动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视频画面一般,声音一般,教学过程基本完整,教学方法一般,能够传达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
差(0-59) |
教学设计方案撰写不规范,结构不完整,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学课件内容单一,缺乏图文结合,难以表达教学内容,缺乏互动环节,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视频画面模糊,声音不清楚,教学过程不完整,教学方法不当,难以传达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
|
平时表现 (100分) |
20% |
优(90-100) |
准时到课;不迟到,不早退;有良好学习惯,能积极参与见习活动。 |
|
良(70-89) |
准时到课;不迟到,不早退;基本能认真参与见习活动。 |
|
中(60-69) |
偶尔迟到,不早退,参与情况按照考勤扣分标准执行,能参与见习活动,不能主动参与讨论等活动。 |
|
差(0-59) |
经常迟到,早退;到课情况按照考勤扣分标准执行,不能积极参与见习活动。 |
|
总成绩 (100分) |
100% |
教学观摩成绩(40%)+教学试讲视频成绩(40%)+平时表现成绩(20%) |
|
七、课程成绩与课程分目标评定的权重关系
成绩项 目标 |
教学观摩(40%) |
教学视频(40%) |
平时表现(20%) |
各课程目标 达成度评价方法 |
课程目标1 |
20% |
20% |
20% |
分目标达成度=(各成绩项课程目标得分/各成绩项课程目标总分)×(各成绩项权重)之和。 |
课程目标2 |
30% |
30% |
20% |
课程目标3 |
30% |
30% |
20% |
课程目标4 |
20% |
20% |
40% |
八、课程评分标准
课程目标 |
评分标准 |
90-100 |
70-89 |
60-69 |
0-59 |
优 |
良 |
及格 |
不及格 |
课程目标1 |
全面了解体育教师的师德规范、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具备较高的职业认同感。 |
较为了解体育教师的师德规范、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具备较好的职业认同感。 |
对体育教师的师德规范、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够熟练,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 |
对体育教师的师德规范、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了解不足,难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职业认同感较低。 |
课程目标2 |
深入了解体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有效评价课堂教学。 |
掌握体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 |
对体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难以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评价能力有限。 |
对体育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足,难以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
课程目标3 |
全面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能够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和教学。 |
较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能够开展有一定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和教学。 |
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和教学。 |
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和教学。 |
课程目标4 |
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沟通技巧较好,能够与学生、家长进行基本沟通,建立较好的师生关系。 |
沟通能力一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
沟通技巧较差,难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师生关系紧张。 |